实业的历史坐标——从“追赶者”到“领跑者”的百年跨越

实业的历史坐标——从“追赶者”到“领跑者”的百年跨越

翻开中国近现代史,“实业救国”的呐喊始终与民族命运同频共振。19世纪末,张謇放弃科举功名创办大生纱厂,提出“父教育而母实业”,试图以棉纺业为基础构建民族工业体系;20世纪初,荣氏兄弟从面粉厂起步,逐步拓展至纺织、机械领域,成为近代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集团。然而,在积贫积弱的时代背景下,这些探索虽点燃了实业火种,却难逃“列强压制+技术封锁”的困境——彼时的中国,连一枚螺丝钉都需进口,“实业救国”更多是一种悲壮的理想。

新中国成立后,“一五”计划开启了实业体系的系统性建设。156个苏联援建项目奠定了重工业基础,洛阳轴承厂(现为洛轴集团)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。从“一五”时期为农机配套生产普通轴承,到新时代为神舟飞船提供高精度航天轴承、为盾构机研发抗冲击重型轴承,洛轴的70年历程折射出中国实业从“跟跑”到“并跑”再到“领跑”的蜕变。改革开放后,乡镇企业异军突起(如江苏的纺织集群)、外资引入带动技术升级(如珠三角的电子代工),实业规模迅速扩张;进入21世纪,高铁、核电、5G等“国之重器”的突破,则标志着中国实业开始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。2024年,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5年位居全球首位,200多种工业品产量世界第一,这份成绩单正是实业长期积累的最好注脚。

滚动至顶部